食譜來源: 伊麗莎白‧大衛的經典餐桌 P.356
挑食就是對食物存在顧有偏見,好像說,紫色的蔬果都是苦的,非白色的米飯必定難以下嚥,各式椒類味道都濃烈至死,例子實在多不勝數。而偏見最大問題在於多在未經證實就已自行歸類,可是活到這年頭,要改變談何容易?
上一回做馬鈐薯麵包,不是因為答應姐姐做烤古題我跟本不會考慮做,麵包加入馬鈴薯蓉不是太奇怪了嗎?可是成品讓我驚訝,那組織那口感完全非我想像一樣。
這次做的米麵包拖拉更久了!
我愛白米飯,我愛白吐司,要我把炒飯夾進吐司裡來個D罩杯我完全可以因爲兩者都是習慣性看到的狀態,可是把剛煮好只要讓它降溫到不燙手還是溫暖的飯加入麵粉裡攪拌成團,真真正正一粒一粒的飯而不是像馬鈐薯那樣先篩成蓉再用,這樣的麵包太太太奇怪了吧?K老師還用多穀米,讓我完全不能理解🤔
所以米麵包被留到最後的最後才上場。
在凱特老師的幫助下我成功踏入多穀米的世界,在日本搜購回來的各式各樣多穀米都被完食,剩下這一包樣子有點可怕的發芽玄米,就用這個機會來將他開封。
用電飯窩煮岀來的發芽玄米形狀仍能保持原狀,讓人有點擔心會不會難以下嚥.....
生米已經煮成熟飯沒有退路,合上眼加進去麵粉裡打成麵團,這個麵團真的超黏,加了好多麵粉才得來一個光滑的麵團。那發芽玄米超頑強,麵團這樣甩打卻仍然完整無缺.....
來進行第一次發酵。(好混亂的背景)
一個半小時後..... (現在更混亂了 XDD)
然後排氣,簡單的摺疊了兩三次就直接擀平捲起入模,完全沒有像日系吐司那樣細心呵護,所以覺得超簡單過程超快。
發酵至兩倍大(老實說當時有猶豫過發酵是否充足,體積看起來有兩倍大,但感覺還有發酵的力量潛藏在麵團裡,最後決定試試活力滿滿地入爐,這個決定導致.....)
入爐,降溫再烤,金蟬脫殼續烤就岀爐了。看他的右半部完全沒問題.....
再看他的左半邊也還是很漂釀
整個正面開始看到問題點,左邊其實比右邊高了一點點,不過好像還可以接受吧?
但其實從後面看,整個大爆發!😆
如果我在烤鄉村麵包肯定歡呼說有成功翻耳!
你看你看,翻耳多明顯🤣
可惜我烤的是米麵包,是吐司的近親不該來個翻耳吧?😅
心想,這次壞事了,米麵包失敗了做成歐包.....結果如何不重要,是我的孩子就是好孩子。
待涼期間,發現發芽玄米由米黃色變成古銅色可還是沒有變軟或消失掉。米麵包看起來像是加了刨成絲的起司做成的吐司。
等了又等,幾個小時後終於可以看切面了,決定切翻耳那邊來看看裡面的洞洞是不是跨張的大。怎知道,除了翻耳的地方看來像梳了帥哥髮型以外,組織竟然比我第一次做基本吐司時還要細緻。
不知為什麼,那組織好像散發著溫柔的氣息,把我的目光吸引住,完全不想調整視線,自豪的媽媽忍不住從心裡讚嘆自家孩子的溫柔美麗。
伊麗莎白書裡並沒有切面照,參照其他童鞋的作品,有7分像就很滿足了。
伊麗莎白在文中提到,「這款麵包很適合保存,因為米飯可以保持麵包濕度,嘗起來的口感輕而鬆脆。」,試了一口之後,留下一片明天試吃,剩下的送給白老鼠一號幫忙解決。結果第二天還是超級鬆軟,好棒好棒的米麵包!我好喜歡。
後記1:
白老鼠一號非常難得地自動提供食後報告,依據報告,米麵包到了第三日麵包組織還是鬆軟,可是米粒卻開始變得乾硬,就像瑞塔說好像在吃堅果那樣。XD
加拿大的乾燥程度絕對能理解米粒變乾的問題,奉勸各位準備做米麵包的童鞋務必兩天內完食以確保米粒不乾硬。從另一角度看來,除了米粒這個米麵包真的適合保存,有機會試用全白米又或立刻解凍看會不會能解決米粒在第三天變乾硬的問題。
後記2:
終於完成烤古題了,撒花撒花!
【松露同學我們這一班 No.8】伊麗莎白的米麵包 Rice Bread 人不可貌相,用在麵包身上原來也非常適合。雖然沒有美美的外表,但內在美卻深深吸引住媽媽我的目光,姑勿論這個組織岀現在米麵包身上是否正確,重點在媽媽自我感覺良好就足夠了。...
Posted by Emmelina Chan on Tuesday, January 23, 2018
留言列表